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的系列展覽活動,由中國美術館舉辦的“京彩70年繪畫精品展”和《首都之春》再發現展。
設計主旨
兩場展覽,從不同的視角切入,梳理、展示“描繪北京”這一主題。
“精品展”以“時代歷程”為展覽邏輯,由展現新時代新北京的“時代新風”展開,串聯描繪北京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的“時代意韻”與記錄光輝歷史進程的“時代經典”,同時設置了以“人民”為表現視角的“時代人民”,共四大篇章。
“再發現展”則以北京畫院藏45.6米長卷《首都之春》為核心展開,通過“美術研究”“時代情境”“社會百科”等展覽線索,以“2019”為展示的原點,在展覽中回望歷史,同時也寄語未來。
空間敘事
“精品展”所占空間為中國美術館的1、8、9、10、11號共計5個展廳。其中,1、8、9號展廳相連,10、11號廳相對獨立,與中國美術館東西兩個側門相對。經過多次對展覽現場實地考察,依據展廳尺度關系、展覽結構規劃、作品內容、數量及尺度關系等要素,劃定了具體的展廳空間規劃。展廳呈軸對稱分布,1號圓廳為“時代新風”,8、9號廳分別設置了“時代經典”與“時代意韻”,圓廳后的狹長的弧形區域作為“時代經典”篇章的延伸,設置為45.6米長卷《首都之春》的展示專區。10、11號廳為“時代人民”,依據空間的特點與作品,分別設置了2個子板塊,分別設置了關于歷史文化名人與百姓生活的展區。根據展區規劃,同時利用展廳空間對稱分布的特點,組織展覽敘事的視覺邏輯。
“再發現展”所占空間為北京畫院美術館館內的一、二層兩個展廳,要求在吃透空間結構與展覽邏輯的基礎上,重新探究空間再生長的可能性。在展前方案會召開后,確定了從《首都之春》為核心的展覽理念。
視覺結構
“京彩70年”系列展覽設計的起點是展覽的標識。“京彩70年”的展覽標識以中宋作為主體字體、與手寫體“彩”字以及花體的“70”字樣組合而成。在設計中,對稱式組合適用于展覽現場作為主標題的出現的位置,如“精品展”標題形象墻、開幕式背景板設計等。而豎排式組合則適用于宣傳品及相關延伸視覺的設計中。
“再發現展”中,“首都之春再發現”的字樣被放大,“精品展”中的“京彩70年”標識作為系列展覽活動的標識置于展覽題目的右上方,形成兩場展覽在品牌關系上的關聯與呼應。
“精品展”的空間設計引入了“敞開的門”的造型,形成展覽空間造型中的造型符號。在“精品展”的《首都之春》展示區域,展覽團隊在全部展開的原作的對面,以單元式的方式策劃了關于作品研究與文獻的內容。在設計上,采用“開口矩形”的版式,在視覺空間上有意識與報紙中“欄目”的框線同構,以“欄目”為單元進行文獻內容的展示。相同視覺形式的出現,能夠形成展覽敘述結構的結點,便于觀眾有效的捕捉展覽要素與信息,獲取展覽的主要內容。這種結構也在改造后,繼續應用在“再發現展”中。
情境塑造
情境塑造的設計,可以是作為脫離原有墻體空間的“圓雕式”呈現。如“再發現展”中,1層設置的“時光隧道”,整體造型采用了“萬花筒”式的處理。觀眾邁入隧道,猶如穿越到1959年的“首都之春”,進入“首都之春”中,感受展覽的情境。
在“精品展”中,圓廳入口處的序廳打破原有對稱折線墻的結構,被改造成對稱的弧線結構。而內容上,將小幅作品與文獻影像進行情境化的陳列。與圓廳的圓弧形成造型語言與節奏關系的照應。
在“再發現展”中,2層展廳的整體空間結構設計,用三圓弧將展廳進行切分,一層一層由中心向外展開,形成空間的“穿梭”感。內容上中心圓弧安排了《首都之春》原作展示與“再發現”百科全書的展墻,入口處安排了以《首都之春》的作品藝術研究的呈現,右側是安排了觀眾的互動中心,觀眾在此處“可畫、可讀、可寫、可歇”。左側的灰色展示區域,則安排了作為《首都之春》作品延伸的美術作品與影像的展示,從展示“人”的面貌與展示“城”的風貌兩個側面,作為其有效的補充。
信息再筑
以“再發現展”中一個長約18米的圓弧形展墻呈現的“首都之春再發現”圖表為例。圖表以《首都之春》全卷的圖像為軸,以關鍵的地標位置為詞條,建立如“詞條式”的展示模塊,圖文結合對照的方式進行編排設計。同時,在設計過程中,保留了表格版式的網格。這樣做的目的,一是網格的形象被處理成“刻度”的樣式,猶如一把尺子傳遞丈量作品中描繪的城市的變遷,這個“刻度”在視覺語義上,既是空間的尺度,也是時間的尺度。同時在編排設計過程中,網格的建立有助于設計師進行版式的管理,也便于觀眾的在展覽中觀看與閱讀。
北京畫院美術館展覽設計師、“京彩70年”系列展覽整體設計
展覽“京彩70年——《首都之春》再發現”專題展
本文素材來源網絡,其版權歸創作者所有